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经管资讯 >>管理论道管理论道
德鲁克: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
2019-11-26 22:25:55【管理论道】人已围观
简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但前提是,你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漫长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但前提是,你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
要做好这些事情,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
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吴晓波撰文《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时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1994年,吉姆·柯林斯曾就创办咨询公司的想法请教德鲁克,德鲁克的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驱使你这样做?”他说是好奇心和受别人影响。于是德鲁克说,“噢,看来你陷入了经验主义,你身上一定充满了低俗的商业气息。”
这就是晓波说的再也不会有的德鲁克式的提问,简单,直白,一击即中。
今天的文章同样是德鲁克的几个提问,关于如何成就卓尔不群的自己。与柯林斯的故事相通的是,它们都直接点出了事情的本质:未来取决于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的长处是什么
比起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
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
同时也能发现,哪些事情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哪些方面自己则完全不擅长。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
第四,纠正你的不良习惯。
我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相同的两个人长处一样,但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却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这种分别,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十年后,他当上了总统,但当年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是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会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
这样,他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没听清过。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也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
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其助手。约翰逊上任后留下了这些人,可是他根本看不懂这些笔杆子写的东西。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
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我如何学习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
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有人靠写来学习,有人在实干中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作曲时从来不看。
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当被问到:“你怎么学习?”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当问到:“你根据这个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几个人回答“是”。
我们必须明确对自己的认知: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更适合当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明确自我,才能更好地与人合作,同时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不管怎么样,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不大可能成功。但是,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进行自我管理,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们所遵从的伦理道德要求我们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是否也是合乎道德的?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倍感沮丧,工作效率低下。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这点。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价值观是什么,才能够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或者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
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
知道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
“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把握机遇水到渠成的。
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对人际关系负责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特征。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
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他也会继续写着那些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
但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提高效率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
而不了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去问。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要彼此喜欢对方,但一定要彼此了解。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其答案也不言自明。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
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
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本文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摘自《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于作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
未管人,管理学爱好者聚集地,经管学习资源分享平台。主要分享管理学考研备考、管理学经典理论、管理前沿思想,管理学经典书籍,推荐最新管理学书单,管理学考研精品资料,管理学考研真题,管理大咖演讲等知识!欢迎加微信:yehelin888交流!更多管理学资讯关注网站(http://www.yehelin.com)
随机图文
彼得·德鲁克诞辰109周年:管理大师谈职场
11月19日,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诞辰。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德鲁克先生如何看待职场员工的工作呢?1、作为一名员工的首要必备技能是沟通我们可能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习哪些东西有助于做好“员工”这一工作呢?学校传授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未来的会计、医生或电工作准备。可学校是否为未来的员工传授过什么最全管理学入门知识:管理学思想的演变,一次读懂管理学
入门管理学一定要知道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根据个人理解罗列几个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三次大变革四个发展阶段五个演变过程三次大变革第一次变命产生了古典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科学正式产生,使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第二次变命产生了行为科学理论——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人本管理”思想萌芽第三次变革产生了现代管理理论——由传统管理理论向现代管理理论转变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上世纪初——30年代)二是行为科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人性管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叫“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中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5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提出。在管理动机论领域里,马斯洛的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生理需求(如食物、睡眠、水这些维持人基本生存的需求);2、安全需求(如健康安全保障、财产资源所有权、工作职位的稳定、家庭的和谐发展);3、社交需求(如和他人之间的友情、管理员工的3种力量(层次):制度、管理、企业文化,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企业,不管它是属于哪种类型,影响员工行为的都有三种力量——制度、管理和文化。这三个东西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组织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第一:制度。不管企业大小,首先必须建立制度。我国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就算是两个人合伙开公司,也要约法三章,对不对?何况对于一个人数众多的公司,假如没有了制度,怎能保证大家步调一致?这里说的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什么
文章评论
评论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