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经管资讯 >>管理前沿管理前沿
管理的境界: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不是监督
2018-12-18 23:28:43【管理前沿】人已围观
简介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很多管理上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有时候制度过甚,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人都是有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管理者要想真正领导好员工,也需要从“心”突破,制度只
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很多管理上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有时候制度过甚,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人都是有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管理者要想真正领导好员工,也需要从“心”突破,制度只是辅助。
关于“管理的境界”,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过我要讲的观点其实非常简单——管理的高级境界是信任,而非监督。
有一个这样的话题: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无论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但是管理的方法各有千秋,管理的幅度大相径庭,管理者的风格五花八门,管理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你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与团队成员建立互信互惠的协作关系。原因很简单,只有当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信任,并且可以互相成就的时候,这种协作关系才是健康、有效的。否则,一切规章、制度、流程只能是“表面功夫”,员工心中不服气、不理解就会表现到行动上的不配合,即便假装配合执行也会走样。
一个值得管理者反思的现象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员工之间、主管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变得不再“亲密无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程与规则。原先一句话就能办的事现在要走流程,从前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先界定规则,不再有人主动承担责任,几乎所有事都指向一个词——“程序正义”。
诚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经历效率到规范的转型,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规范”的初心。如果制定的规范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这种规范不但需要整治,还应当追究制定规范的人的责任。
或许,规范本身就是“本位主义”导向下的副产品。
另一个副作用是,这种前提就是“互不信任”的规则是会“传染”的,上行下效。上级单位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各种明争暗斗,会让下级单位看轻、逆反乃至效仿。主管间的“与人斗争”会耗费掉他们大量精力,下属们也只能被动跟随,最终导致企业的衰退和不景气。
近年来,有一个提法叫做“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它的本意是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
一些单位却错将“问题意识”理解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看看员工工作中有没有漏洞、下发的管理办法中有没有寻租空间、合作伙伴管理上是不是有管理真空……
随后来一句“不能让信任代替监督”。听上去似乎还挺有道理,员工的一切行为似乎都进入了“被监督”、“被管理”的范畴,真正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牢笼。
可是这样真的有效吗?可以杜绝企业的经营风险?员工的行为就规范可控了?
窃以为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并非完全肯定。当组织对员工采取“问题导向”的时候,员工会产生“防备心理”,如果本身没有问题,就会尽可能地降低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如果本身有“非分之想”,就会想尽办法提升钻空子的水平。要知道,从专业角度来看,管理者未必比经办人更懂业务,很多规则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从经办的角度来看就是漏洞百出。一旦真的出现问题,只会变得更加隐蔽。
而且,员工在心理上是有不信任感和挫败感的,这种情绪显然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
我并不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监督,只是对“穷兵黩武”式的风险防范手段保留意见。
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不再是建立在强权上,而是建立在组织的信任上。企业的经营发展出了问题,其实都是信任出了问题。员工不再相信组织,组织也不再相信员工,双方的关系剩下的只是戒备与防卫,缺少了爱与规则。
在“海底捞”遭遇的这次危机中,企业的回复就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与信任”。上午沦陷,下午逆袭,有人将海底捞的反应归纳为: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在那份刷屏的海底捞“处理通报”中写道——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干部和职工无需恐慌,你们只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是公司深层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
我们不谈这件事本身的是非对错,但仅此一点,至少表现出了企业管理层的态度:不让临时工顶包、不让基层员工扛雷。这不是宠溺,这是教育和信任。
反观有些企业,任何问题和危机都会先将员工顶出去,该开除的开除、该降级的降级,立马划清界限,井水不犯河水,恨不得从来没招过这个员工。
我们不妨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一下,这种处理方式会让自己“真心悔改”吗?还是会激起数不尽的怨气和恶意,带着罪恶感离开呢?
我还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大家在一起上班起码应当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氛围,而当员工相信你的时候,当你相信员工的时候,或许就是“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不久前看到过一段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培养员工,让他强大到可以离开;对员工好,好到让他不舍得走”,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有效管理的最佳诠释了。
未管人,管理学爱好者聚集地,经管学习资源分享平台。主要分享管理学考研备考、管理学经典理论、管理前沿思想,管理学经典书籍,管理大咖演讲等知识!欢迎加微信:yehelin888交流!更多管理学资讯关注网站(http://www.yehelin.com)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这个求职者能不能招?德鲁克列出了5个原则
德鲁克列出了员工聘用决策的五条原则:1.关注符合条件的潜在候选人。通过考虑几个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的情况来验证你对这个职位及其要求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这几个能干的候选人都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可能加深你对职位要求及其潜在影响的理解。2.认真思考一下每一位候选人将会为这一职位及组织带来什么?每一位候选人的特长是什么,这些特长是否正是所分配的工作和组织所要求的?对特长的重视是促使知识工作者尽可能发挥最大生产“王石”的企业管理之路—实操版“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企业来讲处理好人才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人才需要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这就需要企业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万科的王石是怎么做的:1、处理好强弱关系我曾经问过自己,给万科带来了什么?首先,选择了一个行业;其次,建立了一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后,还培养了一个团队。这是我的作用。1988年,万科股份改造的时候,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经管问答#如何管理90后员工?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目前一般公司的主要中间力量都是90后,90年马上2020年就是29岁,00后也参加高考进入大学了,从年龄上来看95年属于刚刚进入社会的职场菜鸟,90年左右的属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了,这类人群分为2个不同的阶段,95后的职场新人,90年的职场精英,两种不同的90后应该分别来管理,目前主流的结婚买房人群属于90年前后的,95后的找工作的要求都不问工资,直接关心的是公司有没有健身房,老板帅不帅,环境好不#经管问答#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何应该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培训呢?
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何应该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培训呢?根据管理学的定义,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尽管管理者未必是技术专家,但他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把工作小组的需要传达给其他小组以及解决问题。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
文章评论
评论加载中...
|